浙江:全面推动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助力“两个先行”发展建设 | 总队长谈交管

发布时间:2023年6月19日 09:57    阅读量:1516    文章分类:行业新闻


  导语:推进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现代化,以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公安交管部门的使命担当。本文结合浙江省道路交通特点,分析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隐患,提出进一步推进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一、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主要特点和风险隐患

  近年来,按照公安部交管局“减量控大”和浙江省委省政府“除险保安”总体部署要求,浙江公安交管部门一体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科技治理,先后制订实施两轮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三年行动,着力构建道路交通风险“大平安”闭环管控机制,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中向好,2022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较大及以上事故处于历史低位。但对标公安部推动实现公安工作现代化及浙江省委省政府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的目标要求,现阶段交通安全工作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弱项、面临艰巨风险挑战。

  1 交通要素快速增长,事故基数仍然较大

  浙江省作为经济强省、交通大省,机动化程度高、路网密度大、道路流量密集。全省现有机动车2360万辆,机动车驾驶人2727万人,分列全国第5、6位。公路通车里程12.39万公里,其中农村地区公路11.06万公里、普通国省道8056公里、高速公路5302公里。根据发达国家机动化历程,驾驶人达到人口总量70%、千人汽车保有量达到500-800辆即进入相对稳定期。目前浙江省这两项指标仅为41.5%和358.8辆,短期内交通要素仍将持续上升。随着人车路快速发展,交通事故总量也随之增长,2022年,全省接报交通事故警情近450万起,事故亡人数仍处相对高位。

图:浙江省路网密度大、道路流量密集

  2 公路城镇化特点明显,农村地区交通安全基础依然薄弱

  作为高质量建设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城乡均衡发展居全国前列,202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72.7%,交通要素增长向农村地区转移趋势明显。但农村地区交通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滞后于道路建设,高等级公路穿村穿镇比例高,平交路口和路侧开口多,公共交通分担率低,且农村地区留守老年人多,交通安全意识相对薄弱。2022年,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数的62.1%,其中一次死亡2人事故占总数的50%。

  3 客货运输流量密集,重点车辆仍是“遏重大”的最不确定因素

  浙江省作为经济强省,义乌、柯桥等小商品市场规模大,宁波舟山港等货物吞吐量全国领先,还有镇海炼化、鱼山石化等大型化工基地,西湖、普陀等景区蜚声海外,客货运输繁忙。2021年游客接待人次全国第一,2022年快递业务量金华、杭州分列全国第一、第五。“两客一危一货”车辆因重量大、载人多、操纵不灵活等原因,易引发群死群伤事故。近20年浙江省发生的重大交通案事件中涉及客运车辆肇事的占3/4。2022年,城乡站立式公交车、非营运大客车、租赁客车等均有发生翻坠等重大涉险事故。

图:“两客一危一货”车辆因重量大、载人多、操纵不灵活等原因,易引发群死群伤事故

  4 地形地貌复杂,道路结构性风险不容忽视

  浙江省陆域面积中,山区占70.4%,平原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形成了山区道路多、桥梁多、隧道多的道路特点。全省道路桥梁隧道比例高,仅高速公路就有2257座隧道,总长1824公里,分列全国第一位和第五位,不少高速匝道转弯半径接近极限值。普通公路急陡坡、长下坡、临水临崖路段多,安全管理难度大。近20年浙江省发生的重大交通案事件中,发生在临水临崖弯道高落差路段的占3/4。

图:浙江省交通地理特征

  5 过境交通流量大,输入性安全风险仍较突出

  浙江省民营经济、制造业发达,市场、资源两头在外,外来人口近2600万,跨省长途客货运输多。过境车辆不熟悉路况,安全风险相对较高。2022年,全省高速公路亡人事故中涉及外省籍车辆肇事的占64.2%,较大事故全部涉及外省车辆。部分外省籍客车长期在浙江省营运,源头监管落实难。

  这些既是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面临的基本盘,同时也是下步浙江全省公安交管部门要重点予以破解的难点和补齐的短板。

  二、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推进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现代化既是题中之意更是重要保障,首要任务是实现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立足浙江实际,这个现代化应当是人车路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机动化、城镇化同步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更是统筹保障安全畅通、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十四五”全国道路交通安全规划为指引,深入实施新一轮全省道路交通安全“除险强基”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创新驱动、法治保障,努力推动道路交通事故防控工作模式从事后处置向事中干预、事前预防转变,全面提升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为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民生出行提供更加安全畅通和谐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围绕中心工作,重点抓好五大体系建设:

  1 全面构建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工作体系

  积极推动完善“党政牵头、行业监管、企业自治、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实现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全民参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一是完善责任体系。充分发挥各级道路交通安全专业委员会牵头作用,大力推动道专委办公室实体化运行,深入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浙江省道路交通伤亡事故领导干部到场暂行规定》等,优化平安考核,持续开展事故多发重点乡镇(街道)、企业(单位)、路段挂牌督办,压实交通安全“三个责任”。以绩效考核与交通安全挂钩为切口,压实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经营安全主体责任。二是严格问责追责。进一步完善对较大以上事故、典型事故及违法案件等的深度调查机制,切实做到“发生一起事故,消灭一类隐患”。贯彻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督促落实道路交通安全全链条企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的“第一责任人”法定责任。三是强化督导检查。建立完善道路交通领域专家库,以“四不两直”形式定期组织开展重点风险区域“全覆盖”检查。对发现问题实行清单管理、闭环销号。建立完善“赛马晾晒”等工作机制,通过赋色赋分等,定期排名通报各市(县)、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道路交通安全形势。

  2 全面构建完善道路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体系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道路安全隐患滚动排查治理,全面提升与“两个先行”相匹配的道路交通基础建设水平。一是改善农村公路通行条件。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2025年底前实现临水临崖、急弯陡坡等险要路段警告标志、减速设施和路侧护栏全覆盖。研究制订山区道路标准化治理技术手册,试点开展高落差、易翻坠路段“声光电”预警防护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事故多发的平交路口、险要路段提升改造,对隐患突出路口继续落实应封尽封。二是强化高速公路安全保障。结合智慧高速公路建设试点,制订完善新建(已建)高速公路感知体系建设(改造提升)地方标准,配套建设预警系统,逐步实现异常事件主动感知、自动预警。2025年底前,长隧道以外路段异常事件主动发现率达到60%以上,其中特大桥梁达到70%以上。全面完成高速公路长隧道入口自动道闸应用。2024年前完成不少于2000公里老旧护栏改造升级。全力推动重点路段服务区、停车区新(改)建,规范设置危化品专用停车区,从源头消除疲劳驾驶等安全隐患。三是深化普通国省道基础治理。实施普通公路安全隐患突出点段治理,持续完善双向四车道及以上的大流量公路、高运行速度公路中央分隔带护栏、隔离设施设置。针对跨市域、道路技术等级级差或断面变化大的过渡路段,开展事故多发、安全隐患突出点段治理。推动属地政府在具备条件路段增设辅道、非机动车道、行人过街、照明等设施。

  3 全面构建完善车辆安全运行闭环工作体系

  聚焦“两客一危一货”等高风险车型,强化全链条、全时空、全闭环安全管理。一是严格高风险车辆安全监管。坚持高风险车辆“三率”(检验率、报废率、违法处理率)动态清零机制。依托卫星定位系统,加强重点车辆动态监管,探索建立疲劳驾驶风险预警处置工作机制。完善在浙通行外省籍“两客一危”车辆户籍化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跨省长途旅游客车运行闭环监管机制,构建多部门齐抓共管的非营运大中型客车监管工作体系。加强网约车、快递外卖车辆等新业态执法监管,消除盲区死角。二是提升车辆运行本质安全水平。提高客货运车辆被动安全装置装备率,鼓励浙江省内快递企业、重点货运企业及工程车、渣土车等重点车辆安装使用自动刹车系统。持续排查清理不具备安全运行条件的800公里以上客运班线。健全完善农村客运班线通行条件审核制度,鼓励城乡站立式公交逐步实现新能源(全座席)车型替代。积极探索完善对辅助驾驶、无人驾驶等新技术的执法监管体系。三是深化违法违规车辆专项治理。深化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力争2023年底前完成备案非标电动自行车淘汰清零。对轻型货车“大吨小标”、危险货物罐车“大罐小标”等违法行为保持严查严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黑校车”,全力保障学生通勤安全。

  4 全面构建完善道路交通文明提升工作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将培育现代交通文化置于基础性、源头性位置,努力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道路交通安全文明。一是强化驾考培训。严格驾考管理,落实严重交通事故驾驶人考试发证责任倒查。持续完善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内容与方法,丰富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知识及隧道等特定场景应急处置规范操作等内容,提升驾驶人应急避险能力。以农村地区为重点,强化摩托车驾驶人考场建设,提升驾考质量。二是提升文明素养。推动企事业单位履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职责。针对老龄化社会趋势,全面开展老年人交通安全精准宣教,并逐步推开至其他易致祸、易受害重点群体。推动交通安全宣传“进校园”,定期开展示范校园、精品宣教作品评选表彰。以“文明迎亚运”为契机,开展交通安全系列宣推活动。持续打造全域“礼让斑马线”、酒后不开车、城市交汇路口“车辆交替通行”等浙江省交通文明“金名片”。三是充实宣教力量。坚持新时代群众路线,统筹驻村社、企业交治站、网格员及农村“两站两员”等力量,衔接基层治理“四平台”等,完善人员、经费保障和考核激励制度,全面强化交通安全劝导、宣传提示等工作。定期开展农村劝导员、安全员业务培训,强化“红白喜事”“务农务工集中出行”等安全劝导。

图:强化安全引导

  5 全面构建完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严管严治工作体系

  立足公安机关职责任务,紧盯各类易肇事肇祸交通违法,不断提升执法的精准性、规范性、实效性。一是完善道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织密主干公路交通防控网,依托高速公路主要出口和服务区、国省道市际、县际执法站,完善精密智控体系,逐步实现重点车辆、重点违法精准预警、靶向查控。持续严查严处酒驾醉驾、“三超一疲劳”、骑乘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及高速公路违法停车、违规装载等易肇事肇祸交通违法行为,净化路面通行秩序。二是不断提升执法打击效能。以“枫桥式交警中队”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做强基层基础,扎实推进“数字警务室”建设应用,探索一体化实战化勤务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对严重交通违法的实时干预处置能力。针对偏远农村地区交管力量短板,探索农村派出所参与交通违法治理,提升打击效能。落实行刑衔接有关规定,强化道路交通领域严重违法犯罪行为查处力度,提升执法震慑。三是增强法治保障能力水平。积极推动地方立法,着力解决非标电动自行车等执法难题,主动应对交通新业态、新形态带来的管理问题,助力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探索推广“首违免罚”“轻违教育”等柔性执法机制,改进执法方式,实现政治、法律、社会“三个效果”和谐统一。

  三、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机制保障

  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化。要顺应时代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各方面机制保障。

  1 健全科技支撑体系

  积极发挥浙江省道路交通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用,推动提升新(改)建道路感知能力建设标准,依托5G等新基建建设,强化车路协同,全面提升安全保畅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数据信息互联互通、融合共享、挖掘应用,创新研发分析模型,发挥大数据在风险预警、业务监督、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作用,提升精确预警、精细管控、精准打击能力。持续深化道路交通领域数字化和放管服改革,以“安行浙江”交通安全综合治理中心为核心,以公安交管驾驶舱建设为载体,全面推广应用“浙里快处”“车辆检测一件事”等一批实用管用的模型机制,助力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和办事服务效能。

  2 健全应急联动机制

  以高速公路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道路交通应急救援机制,以及节假日、重大活动安保等重点时段道路交通安保联勤指挥机制。建立健全恶劣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团雾、雨雪冰冻多发路段气象观测站点建设并实现数据信息融合共享,联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增强道路交通事故救援救治能力,完善“警路医消”联动交通事故应急响应模式,全面实施交通事故危重伤员救治专家会诊、就近就优送医等工作机制。

图:道路交通态势监测服务平台

  3 健全队伍保障机制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筑牢忠诚警魂,确保忠实履行职责使命。坚持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创新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制度,常态开展实战大练兵和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积极培育事故处理、交通秩序、法制、科技等专家队伍,确保为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工作提供坚实人才智力支撑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亚军.新时代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创新发展研究[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22,34(02).

[2]冯静贝,葛帝坤.对基层道路交通管理勤务模式改革的建议[J].道路交通管理,2021(07).

[3]李文权,陈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方法及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4]王长君,王励旸,李瑞敏.道路因素对典型较严重道路交通事故严重性的影响分析[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6,34(03).

[5]陆化普,李瑞敏.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4,6(01)

文章来源:交通言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