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形斑马线应用实例

发布时间:2021年8月16日 11:06    阅读量:1852    文章分类:行业新闻


  “Z”形斑马线是将常规的人行横道在道路中央进行错位分离,利用较宽的中央分隔带或者通过压缩机动车车道宽度,设置的慢行二次过街等候区,有效提升慢行过街安全及通行体验。

  “Z”形斑马线的优点及适用情形

  “Z”型斑马线缩小了单次过街距离,以空间换时间的方式有效提升了慢行过街的安全性。具体优点如下:

  ① 提升行人过街安全性

  行人可在道路中央通道等候,避免了行人过街时滞留路中的安全隐患;错位的人行横道让行人能够主动观察两次行进车流,提升了过街安全性。

  ② 提升非机动车过街安全性

  将非机动车原来的直线过街轨迹改变为“Z”字形,使得非机动车主动降速通过,防止因为非机动车突然快速“窜行”、机动车来不及避让引发的交通事故。

  ③ 改善机动车驾驶人视野

  机动车驾驶人在行驶中能够观察到在中央通道的慢行交通情况,并提前作出反应。

  “Z”型斑马线一般设置在双向四车道及以上、横断面宽度足够设置中央安全岛的主干路上,适用情形如下:

☑ 慢行交通流量集中的区域;

☑ 安全岛的面积不能满足等候信号放行的行人停留需要;

☑ 道路中央有桥墩或者其他构筑物遮挡驾驶人视线。

  典型案例:衢州白云中大道

  ▣ 问题诊断

  浙江省衢州市白云中大道与南海路交叉口位于衢州智慧新城,现为非灯控T型右进右出路口,两侧以住宅区为主,过街需求量较大。白云大道同时是贯通智慧新城南北并对外连接老城区和石梁片区的主干路,机动车流量较大。

  白云中大道与南海路交叉口处慢行过街现状主要的问题为:斑马线长度超过16米,未按照规范设置二次过街安全岛,行人过街无驻足区;高峰期间行人与非机动车相互交织,通行秩序不佳;白云中大道经常出现车辆相互遮挡,影响斑马线视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图1 慢行过街优化前

  ▣ 优化措施

  1.设置“Z”形错位斑马线。针对行人过街困难,将原过街斑马线改造为“Z”形错位斑马线。通过压缩车道宽度、增设隔离栏等措施在道路中央设置3米宽的二次过街等候区。

  2.优化机动车停车线位置。针对行车视野不佳的问题,将原路口南北向进口道停止线改造为“阶梯式停止线”,即以行进方向左侧人行横道线边缘为基准,将机动车车道依次从近至远后移3米、6米、9米,呈阶梯状设置。

  3.划分慢行交通路权。通过慢行一体化设计,使得行人与非机动车同向通行,减少交通流冲突点;通过施划彩色标线,划分非机动车在路口以及过街时的路权,规范行车路径,提高路口秩序性。

  4.配套设置智能交通管控设备。在白云中大道与南海路交叉口北进口方向增设不礼让行人违法抓拍设备,强化车辆驾驶人员礼让行人的文明意识。

图2 “Z”形斑马线

图3 “阶梯式”停止线

  ▣ 实施效果

  通过将机动车停止线改造为“阶梯式”停止线,扩大了机动车驾驶人的视线范围,有效避免了视觉盲区,增加了安全距离和反应时间。行人与非机动车在通过机动车道时视线始终面向来车方向,能够更好地观察道路通行情况,主观上提升了安全性;通过路口慢行一体化改造、施划彩色标线、增设隔离栏等措施,规范了非机动车的通行路径,从而改善了路口的通行秩序。

图4 慢行过街优化后

  案例总结

  本案例通过“错位斑马线+阶梯式停止线+非机动车通行区+不礼让抓拍”等组合措施,提升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主动观察意识,降低了其过街速率,并改善了机动车的行车视野,全面提升了路口的秩序性与安全性,优化效果较为显著。案例中的优化措施设置方式简单、实用性较强,对于类似主干路的慢行过街治理有一定借鉴意义。

文章来源: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研所微发布